国产精品丝袜无码不卡一区_免费在线观看国产无码网站_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_青青国产揄拍视频在线又观看

新聞動態(tài)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動態(tài) >教育時事

教師博客:浮華背后的隱憂
作者:謝天武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06-06-29 07:00:50 閱讀:1496次
  教師博客從開始出現(xiàn)就被寄予了沉重的希望。有人認為,教師博客創(chuàng)造了一種課堂教育之外的模式,稱之為“集市式教育模式”:完全開放,資源共享,暢所欲言。一時間,教師博客風起云涌,一片歡呼,仿佛教育中所有的問題都能通過這方寸土地解決,然而,我們關(guān)于教育的理想,我們夢寐以求的教育境界,真的能通過這一方博客實現(xiàn)嗎?

  通過訪問大量的教育博客網(wǎng)站,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博客要么從建立之初就空空蕩蕩,要么就是僅有一兩篇無關(guān)痛癢的文章,點擊率幾乎為零,沒有回復沒有評論,更談不上我們期望的交流。教師博客的虛假繁榮背后,是一片荒蕪。

  截至今年5月30日,“中國教師博客網(wǎng)”顯示共有博客6271個,根據(jù)筆者的不完全統(tǒng)計,超過5000個博客日志總數(shù)為零,意味著從建立到現(xiàn)在,這些博客再沒有人登陸,包括它的主人;在“教師博客中心”的網(wǎng)站上,其89頁(每頁50個博客)的博客列表中近80頁約4000個博客沒有任何文章。筆者5月23日晚訪問了其主頁顯示的“最活躍的博客”中前三名的博客:署名“資源共享”的博客最后更新時間為2005年11月3日,署名“阿凡語文教學”的博客最后更新時間為2005年12月18日,署名“楊柳岸曉月”的博客中幾乎不見與教育有關(guān)的日志,僅僅是關(guān)于個人生活和思想的敘述,不屬于教育博客類型;“教師互聯(lián)”網(wǎng)站顯示,該網(wǎng)站共有690個博客,日志總數(shù)212篇,每三個博客才有一篇日志;在地區(qū)性較強的博客網(wǎng)站上,例如“寧德附小博客”、“蘇州教育博客”、“海鹽教師博客”、“榆林教師博客”、“海寧教師博客”等,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南京市教研室凝言主辦的“ME博客”網(wǎng)站上,筆者隨機訪問了其中三名特級教師的博客,日志總數(shù)分別為5篇、6篇、8篇,其中兩個最后更新時間為2005年11月,另外一個為2005年9月。

  教師博客緣何沒有按照我們所設(shè)想的軌道前行,沒走多遠就呈現(xiàn)出一片落敗景象。這是需要我們深思的問題。

  筆者認為,這首先與教師對博客的認識以及其開辦博客的動機有關(guān)。不排除一部分教師僅僅是為了跟風,“趕潮流”而開博客,申請之后因為工作忙或者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做,就再沒有登陸過。盲目的動機導致教師對博客“不上心”、不重視。之所以如此,我們或許從中可以提煉出一個思維習慣的問題,大部分教師仍然習慣于在課堂上、在現(xiàn)實中解決教學問題,與學生的溝通和進行思想教育等工作,畢竟沒有什么事情一定要通過網(wǎng)絡(luò)進行。

  博客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其個性化,每個申請的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喜好布置歸整。喜怒哀樂、嘻笑怒罵,都可以收在這一席之地,理想的成分多一些。而教育博客之所以在博客前加上“教育”兩字,就注定其要擔負為教育努力的使命,現(xiàn)實的成分多一些,也正是這份現(xiàn)實,這份使命使得教師博客暗含一種功利化傾向。正如有人對教育博客的詮釋中所說的那樣,教師“將自己的教學心得、教案設(shè)計、課堂實錄、課件等上傳”供人分享。上傳的過程也是追求成就感的過程,不想被點擊的博客不是好博客,恐怕沒有哪一個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博客天天被點擊,日日有回復。一位中途放棄博客的教師就坦言,“開始弄的時候還挺有興致,天天抽時間寫,把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和資料都傳上去,但一直就沒怎么有人點擊,何況你做的這些事情領(lǐng)導也看不到,還不如在教學上好好努力有前途。”如果把教師博客當任務來完成,我們又怎能看到它的希望;如果僅僅是為了抒情達意,記錄思想歷程,也許大多教師會選擇大眾博客形式,因為那里人氣更足,點擊容易,獲得成就感的機會更多。更重要的是,在大眾博客里,實名或者匿名都無所謂,隨自己的意愿。但對于教育博客來說,實名或者匿名也是個問題,尤其是對地區(qū)性較強的博客而言。

  教師博客僅僅是一種工具,其成長絕對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和選擇,否則它就“只能是一條沒有汽車奔跑的高速公路”。就教師博客作為教育教學輔助工具的技術(shù)性而言,我們應該把更多地關(guān)注放在教學思想和教學內(nèi)容的表達本身,放在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們身上,而不能單純追求技術(shù)的復雜程度。教育博客僅僅提供給我們一個空間、一種方式,如何在實踐中擺脫隨新鮮感而來的盲目和錯位,使之真正成長為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真實記錄的平臺,去除浮華而真正繁榮起來,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所在。

  《中國教育報》2006年6月1日第8版

    版權(quán)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所有 備案號:閩ICP備16026840號-1

    技術(shù)支持:福建電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