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丝袜无码不卡一区_免费在线观看国产无码网站_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_青青国产揄拍视频在线又观看

新聞動態(tài)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動態(tài) >教育時事

“德育最美麗的風景”怎么樣
作者:檀傳寶 蔡辰梅 來源:
發(fā)布日期:2006-04-15 07:59:44 閱讀:1744次
  2002年8月3日,本版以“讓德育成為最美麗的風景”為題介紹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欣賞型德育模式”實驗研究的基本理論,出于對德育的關注、出于對美麗的德育的關注,三年多來,編者參與了課題組的大多數(shù)活動,見證了課題進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想對“讓德育成為最美麗的風景”那篇文章有個交待。因此,我們特約課題負責人、北京師大教育學院檀傳寶教授從實踐層面介紹該課題的操作成果,以期對推動學校德育改革有所啟示。為了文章更加活潑,具有可讀性,編者改變了文章的大小標題,承擔不妥的責任。——編者

  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永遠是一種腳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腳踩大地是因為教育必須扎跟實踐,仰望星空是因為教育必須執(zhí)著于人類的理想、理想的人類,而欣賞性德育模式的建構研究正是為了實現(xiàn)道德教育的理想而在實踐中展開探索的教育嘗試,該模式希望內(nèi)在地借鑒審美精神,以實現(xiàn)“解放教育對象”和“提升教育對象”的雙重教育使命。

欣賞型德育的師生關系怎么樣

  理論:在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的“轉化”模式中,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基本特點有兩個:一是“教師→學生”的單向關系,二是師生關系的居高臨下特性。道德教育就是擁有價值真理的成年人,在單方面向學生作道德的說教。而欣賞型德育模式所希望建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德美、育美欣賞過程中的“參謀或伙伴”式的關系。在這一關系中,教師的智慧表現(xiàn)在設置審美化的德育情景,并隱蔽起來(或退居幕后),學生則成為價值判斷和建構的主體。

  這一關系的特質是:“參謀或伙伴”是雙向或多向的關系,“參謀或伙伴”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這就意味著,就像在風景區(qū)游客之間的關系一樣,在道德教育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是一種共同面對道德風景、進行欣賞和交流欣賞心得的關系。當然,與純粹的游客不同的是,教師還必須是道德風景的創(chuàng)設者和導游人。

  當教師完成了風景設計、導游的任務之后,教師就應當退居幕后,即使再在教育情境中存在,也只能以一種道德人格的風景或普通的游客同伴的身份出現(xiàn),教師的作用主要是以自己對道德智慧的欣賞來刺激、啟發(fā)和帶動學生的德育“欣賞”活動。

  案例:“嘔吐”風波

  那天上午,上課不到五分鐘,突然“哇”的一聲,女生賴寶瑩吐了一地。不到十分鐘,教室便重歸平靜。

  我就此打開了話題:“今天班上發(fā)生了意外事件,大家的表現(xiàn)都有自己的道理,討論討論,看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個站起來發(fā)言的是張嘉欣:“老師,我不是為自己辯護,我覺得我今天的表現(xiàn)有很大的進步。我以前一聽到有嘔吐的聲響,自己便不知不覺地會干吐起來,今天我離賴寶瑩最近,我不僅克制住了自己的反應,還遞了紙巾給賴寶瑩,整個過程我是做了很大努力的。”大家立刻點頭。

  第二個發(fā)言的是林凱斌:“老師,你平時在黑板上寫得最多的兩個詞是‘感動’和‘底線’,今天這件事,令我們最感動的是劉浩,事情來得突然,他第一個前去處理;如果要說底線,最起碼是不影響別人,自己靜靜讀書,班上大部分同學都守住了這條道德底線,那兩個起哄的同學肯定是違背了這一條。”

  第三個發(fā)言的是韓倩雯:“我們這些幫忙的,除了劉浩,其他同學都坐在賴寶瑩的旁邊,特定的座位給我們提供了幫忙的條件,如果是別的同學坐在這里,我相信大家都會起身幫忙的。李嘉豪今天盡管違背了底線,其實他也算進步多了,如果是平時,他會趁此機會大鬧天宮,但他今天只叫了一聲,看別的同學都在幫忙或看書,他也就靜靜地坐在那里翻書了。進步了便是對的,老師,可不可以這樣說?”倩雯還沒說完,教室里便響起了掌聲,李嘉豪竟也流出了眼淚。

  謝惠琪也插嘴道:“今天的清潔工阿姨也表現(xiàn)不錯,本來這事她可以回避,但她主動前來幫忙,能幫人是幸福的,我今天明白了這點。”

  在大多數(shù)同學說完自己的看法后,我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同學們,在今天的嘔吐風波中,你們每個人都展現(xiàn)了自我,可以說,今天絕大多數(shù)同學的舉動都讓我感動,因為你們每個人都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我們凡事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站在同一高度,采取同一行動。但每個人都要想盡辦法去提高自己,充實自己,使今天比昨天有一個進步,最起碼,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我想,如果今后再遇到這樣的情形,你們一定會做得比今天還好!”

  點評:不難看出,在這一突發(fā)課堂事件中,教師沒有以“指揮者”的身份強硬地要求學生,而是與學生一起參與到事件中,并在適當?shù)臅r候引導學生去欣賞身邊的“道德景觀”,發(fā)現(xiàn)“普通景觀”中蘊藏的美,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反思,讓學生學會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體驗真實、自然的道德情境。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導,還有學生相互之間的同伴影響作用,形成了一個富有道德影響力的德育場,令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心靈都受到了觸動。案例中,為師者,有一顆包容的心,允許學生站在不同的道德高度上去判斷和選擇,并且善于肯定、贊賞學生在道德方面的點滴進步,促使學生產(chǎn)生向更高道德水平發(fā)展的動機。

欣賞型德育的教學模式怎么樣

  理論:從教學模式角度來看,最為重要的是在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中,都必須有美的中介來承載德育,或者說德育美的創(chuàng)造就是這些中介形式的創(chuàng)造。欣賞型德育教學模式的核心要求是,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中道德美和教育形式美的呈現(xiàn)去影響學生。這一模式要求,教師對德育內(nèi)容進行審美化改造。教師要看到德育素材的審美化特征,通過篩選、發(fā)掘、打磨、整合的方式對德育素材進行審美化改造。

  為此,教師要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也要幫助學生生長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時還要對德育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形式進行審美化改造,通過情景設置的審美化改造、呈現(xiàn)節(jié)奏的審美化改造、呈現(xiàn)手段的審美化改造來完成。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的背后發(fā)現(xiàn)人,發(fā)現(xiàn)人的心靈、觸動人的心靈。模式以“美”為起點,以“德”為終點,整個課堂教學以審美化改造為基礎,以德育目標的實現(xiàn)為目的,課堂教學每一欣賞信息的發(fā)出,都形成閉合路徑,使師生的欣賞與被欣賞的信息都得到有效反饋和調控,以求產(chǎn)生共鳴的效果,達到讓道德學習在欣賞中完成的目的。

  案例:《校園的風景》寫作課教學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靈,表達美的語言和方式。為了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和表達美的情感體驗的能力,我嘗試在作文課中運用欣賞型德育的理念進行創(chuàng)新,這次寫作課的任務是描寫景物。

  我沒有像往常一樣只是布置一個空洞的題目,讓學生信馬由韁地寫。而是選擇他們身邊的景物——校園的風景作為寫作對象,選擇讓他們感到新奇并能調動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自拍身邊的美景,來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和感受,并且由我來親自擔任校園風景游的導游,給他們介紹背景知識。整個過程師生積極合作,沉浸其中,在欣賞中完成了“欣賞”,在對客觀景物的發(fā)現(xiàn)和欣賞中,完成了對主觀心靈的發(fā)現(xiàn)和欣賞。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在兩個方面融入了新的教學理念。

  首先在寫作指導方面,我覺得,用文字描寫景物就好比畫家作畫或攝影家攝影,在確定描繪的對象后,總要先站在一個特定的觀察點上,用心審視和感受景物的全貌及細節(jié),這是呈現(xiàn)一個清晰可見的畫面要做的第一步。所以我采取導游和拍攝的方法,帶領學生進行景物觀察活動。我一邊介紹景物的特征,一邊引導學生觀察和感受,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最美麗的畫面拍攝下來,這樣的觀察活動,讓學生親臨其境。許多景物,學生雖然每天都能看到,但從未如此細看,對于景物的來歷、特點都是第一次聽聞。學生對拍攝、剪輯、配樂這些以前未嘗試的工作,也感到新奇。所有這些,都把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充分地調動了起來,使他們產(chǎn)生了表達的欲望。在拍攝過程中,就有學生不禁感慨:“原來我們的學校是這樣美麗的”,“每天都走過,但從來都沒想過原來學校的圍墻有這么悠久的歷史”。這些審美意識和美好情感,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其次是作文講評方面,我改變了以往“教師批改——集體評講”這一習慣的評講模式,把講評的權利交回學生手里。這節(jié)課分兩部分:(1)演示:各小組推選一篇文章,由作者配合小組集體創(chuàng)作的3分鐘校園風景短片進行朗讀。(2)臺下全體同學就文章的優(yōu)劣得失自由評論,教師作適當點撥。整節(jié)講評課都是學生自主,學生自己制作課件,自己寫作、自己朗讀、自己點評。學生的自由愿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熱情也是前所未有的。

  客觀事物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活動,情感活動又會激發(fā)表達欲望。這不僅是一次寫作活動,也是一次情感體驗課。整個寫作活動始終都是圍繞著“校園”這個對象進行的——觀察校園、發(fā)現(xiàn)校園的美景、捕捉校園的美景、描寫校園的美景、展示校園的美景……特別鼓勵那些有教育價值的景物描寫。學生對美的發(fā)現(xiàn)、美的展現(xiàn),都是心靈的享受,都是情感的體驗。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就這樣寫道:“我喜歡陽光透過綠葉灑在我身上細碎的感覺”,“我夢見和這幾棵大樹站在一起,共同撐起自由的天空”,“再堅固的城墻也有倒塌的時候,而存在于人們心中的家國觀念是永遠不倒的”(注:學校有一段有抵御侵略歷史的古城墻)。所有這些,都是學生自己在活動中領悟的,教師做好引導和點撥工作。

  同學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呈現(xiàn)他們捕捉和感受到的美,每個人都通過別人的眼睛和心靈體悟著“習以為常”卻不同凡響的美,我也因為運用了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而發(fā)現(xiàn)了蘊藏在每個孩子身上的“美”,我驚嘆于孩子們的作品美,也欣慰于自己的作品美。

  點評:這節(jié)作文課的設計,體現(xiàn)了教師對“欣賞型德育課堂教學”理念的深入理解。作為間接的德育,這節(jié)寫作課很好地處理了教學目標(寫作能力培養(yǎng))和德育目標(愛國、愛校教育等)的辯證關系,價值教育是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藝術地完成的。教師善于創(chuàng)設審美的德育教學形式,來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欣賞意識,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制作的校園風景短片中,不僅獲得了美的感受,而且在對校園及其生活的審美觀照中,感受到了自身的力量。在寫作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改變了以往由“教師說了算”的評改模式,把評改的權利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評價和判斷中獲得了審美鑒賞力,提高了寫作能力。

欣賞型德育的活動模式怎么樣

  理論:“欣賞型德育活動模式”,就是在學校的一切德育活動中,將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與形式經(jīng)過審美化設計,把德育的內(nèi)容通過審美、立美化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在“美”的活動中,成為德美兼?zhèn)涞臅r代新人。主要由三大活動系統(tǒng)構成,即德育情境美的創(chuàng)設活動、德育內(nèi)容美的呈現(xiàn)活動、德育形式美的創(chuàng)設活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力求通過“愉情、感心、悟理”的德美活動,用“德育形式的美”去呼喚“德育行為的美”;用“道德智慧”的美去呈現(xiàn)“德育本身的美”。

  案例:地圖上旅行活動

  初一(4)班有一半學生,大多是隨父母背井離鄉(xiāng)南下打工或因父母工作調動而入讀灣仔中學,他們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由于初來乍到,見識不如本地學生,甚至普通話也不會說,與本地學生格格不入,甚至被冷落。這批同學的共性是自卑、內(nèi)向、離群、學習不主動、不積極,這就很自然地導致班集體向心力不強、凝聚力不足。因此,班主任高永霞老師根據(jù)實驗要求,在班上開展“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做客”等地圖上旅行系列活動。比如說,今天邀請全班同學去做客的是來自四川康定的一位同學,他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包括康定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歷史上出過一些什么樣的名人,有多少能夠反映民族文化的東西,有些什么風景、名勝、古跡、美食以及休閑游玩場所,然后,在班上進行介紹并盛情邀請同學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去做客。這次四川的同學介紹了,下一次按路程遠近由西安的同學介紹,這樣一個地方接一個地方“旅行做客”,根本不用提“愛家鄉(xiāng)”、“愛祖國”,就已經(jīng)把祖國最偉大、最優(yōu)秀、最具有閃光點的東西呈現(xiàn)給了同學。也根本不用提“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學生在活動中已經(jīng)懂得并做到了。

  點評:這一活動主要是針對灣仔中學移民學生較多,彼此關系不融洽,甚至對立的實際德育問題而設計的。目的是讓移民學生通過展示家鄉(xiāng)的各種美好的事物的過程來增強其自信心。同時,通過讓當?shù)貙W欣賞移民學生家鄉(xiāng)的美好景色、特色風俗,可以學會悅納他人、欣賞他人的美好?;顒幼畲蟮奶攸c就是學生感興趣,參與性強,能充分滿足初中年級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活動氣氛異常熱烈,效果十分顯著?;顒咏o那些外來學生帶來了自豪感,同時也給他們與當?shù)貙W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親切的話題,排除了因地區(qū)差異而帶來的陌生感,使所有學生能夠在班級里面受到尊重,彼此融洽地相處,使學生學會了自我欣賞,也學會了欣賞他人,學會了讓自己的心有更多的善意、更多的包容。德育活動真正實現(xiàn)了在自由的“欣賞”過程中,實現(xiàn)了美麗德育目標的夢想!

  三年前,我們在實驗學校滿懷憧憬、滿懷期待地開始耕耘土壤,小心翼翼地撒下“欣賞型德育”的種子。三年之后,我們已經(jīng)欣喜地看到了“欣賞型德育”理念在現(xiàn)實教育中存在的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教育最需要的是理念的創(chuàng)新,教育學術的最大成功最終只能是將一種先進的理念植根在現(xiàn)實中,而我們現(xiàn)在就可以欣慰地看到的是:美麗的“欣賞型德育”正在現(xiàn)實中生機勃勃地成長……

  “美麗的德育”在成長,我們呼吁更多的同行者、更多的早行人。(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注:“欣賞型德育模式建構研究”課題實驗學校:珠海前山中學,深圳龍崗實驗學校,珠海灣仔中學,天津師大二附小,杭州大關小學,合肥實驗學校。

  

    版權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所有 備案號:閩ICP備16026840號-1

    技術支持:福建電信翼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