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德育之窗 >德育在線
偉大的科學發(fā)明,來自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歷史上,大凡智力高度發(fā)達的人,其觀察能力都是比較強的。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對自己的學生提出過這樣的要求:“應(yīng)當先學會觀察,觀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 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喜歡觀察動物。在他5歲的時候,一天晚上,他忽然聽到附近的叢林里傳來一陣陣美妙的鳴叫聲。他想,是小鳥在鳴叫吧?我該去看看。大人們嚇唬他說,森林里有狼,專門吃小孩。小法布爾卻毫不膽怯,勇敢地鉆進森林里去觀察、探索,結(jié)果他發(fā)現(xiàn):發(fā)出鳴叫的不是小鳥,而是一種螞蚱。從此,他對昆蟲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后來終于成為頗有成就的昆蟲學家。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憶自己青年時,多次談起他所體驗的驚奇感。他說:“思維世界的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父母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愛好,就要愛護孩子的好奇心。一個小女孩,偶爾發(fā)現(xiàn)蚯蚓斷成兩半后,兩半?yún)s都在蠕動,感到特別好奇。她把斷了的蚯蚓分別擱進兩個有土的花盆里,想觀察一下斷了的蚯蚓還能不能活。媽媽非常生氣,說:“一個女孩子,擺弄什么泥巴,沒出息!”隨后把有蚯蚓的兩塊泥巴扔出門外。柳斌同志提起這件事時說:“你看,這么一罵,一扔,我們斷送了一位未來的女科學家!” 我們有的父母,寧肯花錢請人為孩子算命,去廟里燒香許愿,期盼孩子學習好,考上大學,卻不肯去支持孩子熱愛科學的精神,這樣做是很不明智的。 孩子的未來,不是掌握在算命先生手中,而是看孩子對科學的興趣能不能早一點被發(fā)現(xiàn),早一點得到大人的支持。 盧勤 (盧勤 《中國少年報》 第2501期) |
版權(quán)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所有 備案號:閩ICP備160268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