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的表達 真性情的流露
章淑勇
引發(fā)我對作文教學作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思考首先是緣于我的一個學生寫的一篇比較另類的文章。它促使我思考如何評價這類學生以及他們的文章。
再者,我曾在某雜志上看到過關于某地區(qū)某年中考作文的報道,說的是相當部分的考生為了突顯文章立意,體現自己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與勇氣,紛紛虛構了父母的死亡的生活背景。此事件經媒體報道后引發(fā)了社會上普遍的探討與關注,許多人認為,我們的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可以任意地讓父母在自己的筆下死亡,這是很可怕的,說明了我們的學生在道德情感方面一定是出了某些問題,也說明了我們的作文教學是十分失敗的。
緣于以上幾點,并聯系自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積累的一些經驗,我記錄下自己在這段時間對作文教學所作的思考。
一、蹲下身子,平等交流
作文是最富個性化的心智活動,它所反映的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多樣性。同樣一件事,在甲眼中是好事,但在乙的眼里可能就是壞事。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各不相同。但是作為強勢群體,我們通常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兒童,也用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去約束他們,在寫作指導方面也是如此,總是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寫,文章立意才會高,怎么寫才會突出文章主題。而很少去考慮,這是否符合兒童的生活實際,是否符合兒童看問題的視角。這樣訓練的結果可能就是,他學會了寫文通字順、符合要求的文章,但同時也喪失了獨立看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是很可怕的。說近一點,對兒童今后發(fā)展不利,說遠一點,對整個民族發(fā)展不利。一個沒有個性、沒有思辨能力的民族,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嗎?
因此,站在我們教師的角度,尤其是語文教師,應該學會蹲下身子傾聽孩子的訴說。他說的也許很出乎你意料,但是他可能有他的想法。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地呵斥他、否定他。也許,今后他中規(guī)中矩了,但是也很能就扼殺了他對生活的激情。他可能從此明白了要說什么樣的話,老師才會高興,要寫什么樣的文章才會得高分。但再也不會有洋溢著個性之美的文章了。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么多的文章讓你有似曾相識之感,而這樣的文章多一篇與少一篇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因此,我以為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在習作中表達自己最真實、最獨特的體驗。少說一些空話、套話,充分展示自己的真性情。即便是他的這篇文章可圈可點只有一句話,也勝過那些通篇抄襲、毫無新意更無真誠可言的“優(yōu)秀習作”。
引導學生寫真話,還需要我們有寬容心態(tài),學會站在兒童角度看待問題,捍衛(wèi)兒童的話語權。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還是那位寫另類文章的同學。她在一篇日記中寫到;不知是我運氣不好還是怎么的,我在一小遇到的老師不是年老呆板就是年輕不負責任。說實在,看到這篇文章,對我驕傲的心靈是一次打擊。無論如何,我也沒有想到我在學生心目中竟是這樣一種形象——“年輕但不負責任。”但拋開這一點,我必須承認,那是一篇很有文采的文章,于是我不急于下定論,同時也反思自己近一段時間的作為,是否有不負責任的地方。在后來的作文講評課上,我仍舊把她的作文作為范文請她上講臺宣讀。她讀完后,我讓她作自我評價,也請大家互評,最后,我說:“你這篇文章是一篇好文章,但是有一點我不同意,我以為你把話說得太絕對了,我們一小就這兩類老師嗎?而且看完你的文章我也在思考,我是屬于年老而呆板的還是屬于年輕而不負責任的?”我剛說完,同學們都笑了起來,她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起來。他們畢業(yè)那天,我只說了一句:同學們,再見了!我就看見她的眼眶紅了。我想這里一定有她對我依戀與不舍。直到今天,我一直認為她是我從教以來不可多得的非常富有文學潛質的學生。對這樣的孩子,除了引導,更多應該是寬容與理解,因為她往往有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思路。我也想過,如果我當初劈頭蓋臉地批評她一番,她以后可能就學會了寫歌功頌德的話或是學會了沉默,而這兩種都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在潤物細無聲中,我表達了我的觀點,也捍衛(wèi)她的表達的權利。
只有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才有學生的敢說、敢想、敢寫。否則,學生勢必噤若寒蟬,哪里還談得上寫真話、實話。
二、打開心扉,感受生活
習作課上,很常見的是學生咬著筆頭,不知從何下筆。究其原因,十有八九是不知道寫什么。最后為了應付,索性胡編亂造一通。這一方面是缺少語言的積累,另一方面是缺少生活的積累,我們的學生沒有學會用心去感受生活,日子在他眼中如過眼云煙,春夢了無痕。當他提筆要記錄生活的痕跡時,自然就只有咬筆頭冥思苦想的份了。因此,我們提倡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做一個內心世界豐富的人。
人們常說,搞藝術的人都有一顆善感的心。這話在現實生活中也得到一定的驗證。比如蘇東坡就由“月圓月缺”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再如杜甫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說。我們知道這其實是詩人自身情緒的投射,但因為真摯,所以也感染著讀者的情緒,這些詩文現在都已千古傳誦。古人如此,現代兒童也不例外,我們的學生也經常表達自己高興心情的時候寫上這么一句話么?——“小鳥向我唱歌,小樹向我招手”??墒沁@樣的語句、這樣的表達又有多少真誠可言?純粹是應景之作罷了。詩人說“童年是一首詩”。為什么我們的孩子把童年這首詩寫得如此單調、乏味呢?是因為我們的孩子缺少一雙發(fā)現的眼睛,還是我們老師過早地給孩子畫地為牢,只教會他們如何寫開頭、結尾,如何應用各種修辭方法等,卻忘了提醒孩子,生活的范圍有多廣,學習語文的范圍就有多廣。這種匠化教學的結果就是導致學生只學會閉門造車,卻不懂對外部世界打開心靈的窗戶,而教學本該是充滿詩意的。
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感受能力離不開教師的點撥與指導。我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驗:深藏在心中的某中體驗會在閱讀某一段文字時被喚醒。如果沒有讀到那樣的一段話,也許,那種感受就永遠地沉睡心底了。其實,兒童對客觀世界的感受也是如此,他可能知道花很美,但沒有人引導他去欣賞、去品位,久之,心靈也就蒙塵了,再后來就失去了對美的感受。教師的作用就是在于喚醒孩子對生活獨特的美的感受?!础锤=ń逃怠翟沁^一篇文章,題目是〈〈花開了,要感謝〉〉,寫的是一位父親引導女兒懷著感恩的心情對待生活,每天睡前,必定要感謝三件事。有一天,小女孩想啊想,只想出兩件事,第三件再也想不出來了,最后她終于想起來了,家里的花開了,要感謝。我想這位父親在引導孩子感受生活方面是我們的老師。
假如生活在孩子眼中索然無味,沒有什么能夠激起他對生活的熱情。那么類似“小鳥唱歌、小樹招手”的應景之作也就不足為奇。我曾經看到一個幾乎沒有乘坐公交車經驗的孩子在一篇文章中寫他在公交車上讓座的經歷,老師打的等級是“優(yōu)”。我問他,你為什么不寫別的?他說:“老師說,文章的立意要高,選材要能夠體現文章的中心”。他的回答讓我思索了許久。老師的話當然不無道理,問題是這篇帶有明顯編造痕跡的文章,老師打的等級是“優(yōu)”,這對他今后的習作會是一種怎樣的導向?但愿不是我杞人憂天。事實上《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理話,不說空話、套話”。我想這段話對每一個語文科任教師都有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
三、沖破藩籬,追求個性
曾經有人比較過中國孩子與外國孩子在表達上的差異。結果發(fā)現有著驚人的差異。中國孩子的習作從文章的標題到文字的表達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都大致相同。類似《我最尊敬的一個人》《難忘的一件事》這樣的文章幾乎每一個中國孩子都寫過。甚至抒情方式也大同小異,比如寫景一定要來一句贊嘆:“真美啊!以及我戀戀不舍地告別某個地方之類的語句”。至于選材也逃脫不出某種框框,寫老師一定是改作業(yè)到深夜,或者勞累得病倒。寫運動員一定是為國爭光。人物的個性就這樣湮沒在符號式的語言中。一篇篇習作仿佛流水線上的作業(yè),整齊劃一,但沒有任何個性可言。
而國外呢?似乎就有很大的不同,從寫作內容來講,基本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好像什么都能寫到文章中,包括探討二戰(zhàn)的原因、國家民族的文化,甚至還包括如何寫廣告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舉。因此,看國外孩子的習作就顯得十分豐富多彩,盡顯個性之美。
比較中外習作,很容易就能發(fā)現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巨大差異。國內不少人認為學生在初學習作時知識經驗比較少應該有所借鑒,比如教會學生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過渡,使學生順利掌握布局謀篇的方法,否則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應該說,這種教學方式有他的現實意義,但是必須適可而止,否則有可能適得其反。正如一個人如果永遠都在別人攙扶之下,他將永遠不能學會走路。必要的時候,應該放手給他一個獨立行走的空間。同樣道理,在學生具備一定的習作經驗與生活積累之后,應該鼓勵學生到語言的王國去闖、去摸索,哪怕是寫錯字了、語句不通了,這些都不要緊。關鍵是讓他明白在語言的世界里應該如何學會表達真實而獨特的感受,而亦步亦趨是最不可取的。如果能作到這一點,可以說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在引導學生個性化表達的時候,不能不提及語言的個性。我們經常說文如其人,意思是,文章是一個人個性思想品德特征的體現,其實還包含另外一層含義——文章的行文風格也能反映一個人的語言特點。比如李白與杜甫,一個浪漫、豪放;一個沉郁、頓挫。我們很難判斷兩者之間的高低,但我們可以斷定,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多姿多彩,唐詩才會達到那樣的一個高度,才會顯得那樣絢爛。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要鼓勵學生嘗試個性化的語言表達,盡量避免千人一面,不要不同的人都說著同一種腔調的話語。
最后再說說說思想方面的藩籬。過去我們有個誤區(qū),總認為學生所寫的東西都應該是正面的,表達的情感也應該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如果學生寫了社會生活中陰暗、丑陋的一面就會有如臨大敵的感覺,生怕我們的學生純真的心靈被玷污,這實際是低估了我們的孩子承受能力與分析、判斷事物的能力。我們知道溫室中花朵長不大,誰又能保證我們的孩子永遠生活在一個幸福、美好的世界中呢?誰又能保證潘多拉的盒子永遠不打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培養(yǎng)孩子直面生活的勇氣。當我們在孩子的習作中發(fā)現有不良情緒或者對生活中某種現象表現出少年人的迷茫、冒失的時候,作為教師不僅是教學生作文,更應該充當學生的心理疏導醫(yī)師,坦城地告訴孩子,生活是有缺憾的,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努力。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他,這個題材你不要寫。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十分不可取。還是那句話,生活的范圍有多廣,習作的范圍就有多廣,切忌給學生的習作設置太多的藩籬。相反,應該尊重兒童獨特的審美體驗與生活經歷,引導學生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寫出真情實感。
由此可見,習作教學絕對不是單純的習作課上的事,它貫穿于我們教學的點點滴滴,也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整個過程,是個體生命的獨白與心靈的對話。我們習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寫我自得之見,抒我自然之情,用我自由之筆,顯我自在之趣”這也是習作教學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