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寧德少先隊張高謙精神課題實施方案
- 下一篇: “心手相牽”親子營項目
當前位置:首頁 >德育之窗 >德育在線
《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課題組
課題名稱:弘揚“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
課題簡稱:弘揚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
課題起止時間:2004年9月到2007年8月
一、課題背景
幾十年來,寧德少先隊組織涌現(xiàn)出了少年英雄張高謙和一大批少先隊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逐步形成了“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少先隊柏柱洋精神;“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少先隊張高謙精神;“哪里有紅領巾,哪里就有新風尚”的少先隊鯉魚溪精神;“珍愛生命、安全第一”的少先隊軍警校精神以及“勇于探索自然奧秘”的少先隊百草園精神和“勇敢頑強、自強不息”的少先隊畬族少年精神,這是寧德市少先隊組織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閩東少先隊文化的閃光點,也是福建少先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正在我市貫徹實施,這是黨和政府對少先隊員的關心和愛護的體現(xiàn)。這一決策行動將與少先隊員的人生歷程緊緊相伴。因此,我市少先隊輔導員和少先隊工作者必須站在時代的前列,既要看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對少先隊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又要抓住新形勢對少先隊工作發(fā)展所帶來的機遇,堅持不懈地以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引導少年兒童,以科學文化知識武裝少年兒童,以寧德少先隊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先進文化精神塑造少年兒童,弘揚和培育"寧德少先隊精神",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二、課題目的
為了進一步挖掘寧德少年兒童運動史的光榮傳統(tǒng),進一步提煉寧德少年兒童在閩東革命、建設發(fā)展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讓少年兒童了解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的形成過程、文化內(nèi)涵和品質精華,教育今天的少先隊員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牢記自身責任,自覺參與體驗教育和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實施意見》精神,深入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月”和“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日”活動,為各地學校新課程開發(fā)“地方與校本”課程提供資源,為我市少先隊提供“道德建設的體驗教育”營地,開辟寧德市少先隊“紅色之旅”,推進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三、課題時間
2004啟動;2005、2006推進;2007起推廣。
四、課題地點
福安市溪柄鄉(xiāng)柏柱洋。
五、目標人群
啟動、推進年活動對象:富春溪縱隊(福安溪柄中心小學、馬立峰小學、斗面小學、樓下小學、山下小學、福安師范附小、福安實小、福安逸夫小學)少先隊輔導員、少先隊員3000多人。
推廣年對象:全市少先隊輔導員和少先隊員8000多人。隊名:
六、課題目標
(一)創(chuàng)建弘揚和培育“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體驗營地,形成少先隊“紅色之旅”品牌,為推進我市少先隊素質教育提供體驗陣地,為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運作經(jīng)驗。
(二)在少先隊員中形成大力弘揚“寧德少先隊精神”的良好氛圍,為孩子們樹起身邊的榜樣,心中的品牌,有組織地開展手拉手道德體驗活動,促進少先隊員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認真廣泛深入地收集和總結“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材料,培育一批優(yōu)秀的輔導員隊伍,為我市教育系統(tǒng)開發(fā)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提供資源。
(四)通過大力推進“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項目運作,提升福安市少先隊工作的文化品位,為寧德市少先隊工作理論建設作貢獻。
七、課題內(nèi)容
——“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少先隊柏柱洋精神品質
柏柱洋是閩東革命圣地。1927年,這里爆發(fā)了閩東革命史上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農(nóng)民運動。閩東蘇區(qū)鼎盛的1934年,柏柱洋幾乎全民皆兵。“紅星閃閃亮,照我去戰(zhàn)斗”,青壯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紅帶隊,孩子們也不甘落后,紛紛參加兒童團,為新生的閩東蘇區(qū)首府機關站崗、放哨,為紅軍、游擊隊送信。革命戰(zhàn)爭年代,寧德的少年兒童在黨的光輝照耀下,以我所能盡責任。
共和國成立后,柏柱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1958年自力更生建造130萬立方米的水庫。同年6月,全省少先隊員響應號召,他們收舊利廢、拾秋賣糧、刨藥材、節(jié)約零花錢等踴躍捐款,為修建水庫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紅領巾這一行動受到廣大人民的稱贊,為紀念這一壯舉,柏柱洋人民將水庫取名為"紅領巾水庫"。
2001年12月,當年閩東特委、蘇維埃政府、紅軍獨立團、共青團特委、閩東婦女工作團等蘇區(qū)首府機關遺址,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柏柱洋革命先輩的光輝業(yè)績和壯美秀麗的"紅領巾水庫"相互輝映,光照千秋,成為屹立在寧德少年兒童心中的不朽豐碑。
幾十年來寧德少先隊在“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少先隊柏柱洋精神感召下,積極參加“手拉手情系身邊困難小伙伴”、“同在藍天下,‘六·一’都快樂”、“手拉手共話家鄉(xiāng)50年”、“城鄉(xiāng)少年手拉手,保護母親河”、“畬漢少年手拉手助學行動”等活動。全市有20多萬少先隊員參加了“手拉手”活動,“手拉手”聯(lián)誼學校達到了1124所,捐款建起柘榮“福建省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學”等希望小學十幾所;長江發(fā)生特大洪災,全市紅領巾情系災區(qū)小伙伴,積極捐物捐款。全市有31名少年獲“全國手拉手好少年”稱號,有2名畬族少年進京參加全國各族少年手拉手活動。少先隊員“手拉手”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帶動輔導員、家長和學校之間“手拉手”,把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勤勞儉樸、熱愛自然的社會文明新風傳到了四面八方。在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今天,柏柱洋溪柄中心校、斗面、樓下、山下、立峰等小學還組建了閩東蘇區(qū)解說團和向導隊,為外地前來參觀的游客們當起了向導,解說有關革命歷史,讓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閩東革命的歷史故事,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遺志,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為建設家鄉(xiāng)和祖國貢獻力量。
八、課題活動
(一)建設一個營地
“柏柱洋”營地
地點:福安溪柄鄉(xiāng)柏柱洋;
項目負責單位:富春溪縱隊——溪柄鄉(xiāng)中心小學、立峰小學、斗面小學、樓下小學、山下小學、福安師范附小、福安實驗小學、福安逸夫小學少先隊大隊。
組織領導協(xié)調單位:共青團福安市委、福安市教育局、福安老區(qū)辦、福安民政局、福安市關工委、福安市少工委。
營地建設規(guī)劃
建設少先隊柏柱洋“紅色之旅”體驗營地,“紅軍夢”:建設一山、一草、一橋、一洞、一崗、一館、一樓、一庫;“紅軍城”:爬雪山、過草地、攀鐵索橋、鉆山洞、站崗放哨——保衛(wèi)紅軍城、保衛(wèi)蘇維埃;“紅軍地道”:出口在樹洞、小碾盤下、炕頭等;紅軍野戰(zhàn)營——地道戰(zhàn)、游擊戰(zhàn)、矮墻射擊、追趕敵人,用水槍為武器,站崗、放哨、宣傳、送信。追尋體驗閩東蘇區(qū)創(chuàng)建地——柏柱洋蘇維埃政權的遺址和革命戰(zhàn)爭年代少年兒童的斗爭事跡,紀念閩東蘇區(qū)成立70周年。探究福建省第一個紅領巾水庫的建設背景、建設作用和歷史意義。
(二)弘揚一種精神
弘揚寧德少先隊“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少先隊柏柱洋精神,就是要引導輔導員與少先隊員立足崗位“盡責任”,就是要倡導少先隊員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做到聽黨的話,熱愛祖國,胸懷大志,報效國家,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做到關心時事,每天讀報看新聞;做到愛護文物,旅游觀光不“留名”;做到微笑待人、主動打招呼、及時感謝別人的幫助,時時處處溫暖別人。做到按規(guī)則辦事,不讓一個小伙伴掉隊。做到心地善良、寬容坦誠,說了就要努力做。就是要倡導少先隊員人人都是主人,營造和強化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的氛圍,讓少年兒童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幫助做好、集體的事情一起做好;認真學習和復習功課,積極鍛煉身體,做到每日為父母做件事,為父母分憂,讓父母放心,隨時準備幫助別人。
(三)開展一種體驗
1、挖掘資源,開展教育
發(fā)揮柏柱洋革命蘇區(qū)的作用,讓學生走近身邊的烈士,學習先烈的道德品質,創(chuàng)出有老區(qū)特色的學生道德教育體系。
(1)利用豐富的革命老區(qū)資源,開辟校本課程,學習“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少先隊柏柱洋精神道德教育校本教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做到“七個一”:了解一位紅軍成長經(jīng)歷、說一個紅軍英雄故事、訪問一位紅軍老房東、進行一次社會調查、讀一本革命書籍、貢獻一個老區(qū)建設的智慧、以自己所能為他人為社會盡一份責任,讓老區(qū)孩子繼承傳統(tǒng)。
(2)分期分批培訓"小小紅軍"講解員、小導游、小記者,加強體驗,實踐,讓道德教育回歸生活,服務社會,讓老區(qū)的孩子利用節(jié)假日,穿上紅軍服裝,走進展廳為南來北往的觀眾講解,使幼小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3)深化“文明班級”、“文明寢室”評比,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講誠信,負責任,會關愛”的良好道德品質。四是走出老區(qū)開展城鄉(xiāng)孩子手拉手活動,組織老區(qū)"小小紅軍"到寧德、福安、福州體驗生活,在《革命文物史跡》展館中當講解員。
(4)利用周末、"五一"、"十一"長假舉辦"當一回小紅軍"系列活動。讓孩子在學校中體驗,逐步養(yǎng)成講誠信,會合作,負責任,有愛心的品質。在社會實踐中體驗,逐步養(yǎng)成講奉獻,負責任,會服務的品質;在家庭中體驗,逐步養(yǎng)成講安康,懂謙讓,會感恩的品質; (1)讓孩子穿上紅軍軍裝,把每期營員編成尖刀班、偵察班、炊事班、宣傳班、衛(wèi)生班等,實行軍事化管理。
(2)讓孩子走進老區(qū),走進革命舊址,走進紀念館,走近老房東,走近歷史,參觀學習、調查訪問。
(3)讓孩子模擬紅軍戰(zhàn)士作戰(zhàn)、生活、勞動,如打靶、炸雕堡、抓俘虜、抬擔架、打草鞋、磨麥粉、野炊等,通過"軍事"實踐,了解國防的意義,增強愛國主義意識。
體驗營活動,主題可不斷提煉,內(nèi)容需不斷豐富、形式應不斷更新。形式由自主承辦發(fā)展成校際聯(lián)辦、城鄉(xiāng)聯(lián)辦、機關部隊企業(yè)合辦等;營員由本市范圍發(fā)展到來自周邊縣市;內(nèi)容上可開展“校園實踐營、假日農(nóng)莊營、老區(qū)考察行”等三個系統(tǒng)。突出學校“行為習慣”、家庭“生活技能”、社會“小公民道德”和改進少先隊實踐活動模式、改革少先隊主題隊會套路、改善少先隊活動影響力,推出了老戰(zhàn)士與小戰(zhàn)士交朋友、城市孩子與鄉(xiāng)村孩子結對子、小小紅軍走進寧德城。活動延伸:快樂帶回家、寫活動感想、給老鄉(xiāng)一封信等活動。
3、營造環(huán)境,形成特色
根據(jù)校容校貌規(guī)范要求,加強班級教室、寢室、隊室、閱覽室的布置,特別要加強少先隊“以我所能盡責任”實踐基地的美化,形成“時時處處諧教育、點點滴滴都是情”的良好氛圍,營造生動活潑,潔凈素雅,健康文明的良好育人氛圍。修建學校大門,展現(xiàn)少先隊“以我所能盡責任”紅色之旅品牌,創(chuàng)造活動氛圍,提升學校特色。命名馬立峰、阮英平等英雄中隊,做好掛牌、學習英雄人物等工作。打造少先隊精神“以我所能盡責任”紅色之旅品牌,進行紅色之旅小導游團授牌、掛牌儀式。
4、建立陣地,提升品牌
組建一個弘揚寧德少先隊“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少先隊柏柱洋精神課題組、辦好一張“少先隊柏柱洋精神”隊報,報道最新的少先隊活動動態(tài),刊登學生的體驗文章,加強道德教育的宣傳力度。開辟“少先隊柏柱洋精神”紅色之旅網(wǎng)頁等宣傳陣地,深化少先隊“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少先隊柏柱洋精神,成立“紅色之旅”發(fā)展公司,組建“紅色之旅”小銀行和“紅色之旅”旅游開發(fā)部。引進專家進基地教育會診,為教育基地活動品牌提升進行策劃,為提供活動課題運作模式進行指導。
九、項目措施
1、寧德市第十二屆少先隊工作校際會暨寧德市少先隊學會成立大會,舉辦“寧德少先隊精神”論壇,喚起各級少先隊組織對少先隊精神挖掘工作的高度重視。
2、市少工委組織專家組,奔赴柏柱洋調研。深入挖掘提煉“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
3、福安市組織課題組,開展調研活動,“富春溪縱隊”舉行傳承、挖掘“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手拉手采風體驗營活動,采訪當?shù)刂槿?,收集有關實物、照片,布置營地陳列館,開展弘揚“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主題系列活動,提升少先隊精神品牌的影響力。
4、市少學會組織弘揚和培育"寧德少先隊精神"的輔導員采風體驗營活動,奔赴柏柱洋與“富春溪縱隊”會師。通過開展考察、交流、采風、體驗活動,進一步弘揚和培育寧德少先隊精神。
5、市少學會組織弘揚和培育"寧德少先隊精神"的少先隊員采風體驗營活動,到柏柱洋與當柏柱洋營地縱隊會師。通過開展手拉手活動,考察、交流、采風、體驗,進一步了解寧德少先隊精神的形成過程、文化內(nèi)涵和品質精華。
6、舉行營員活動的"日記、照片、實物、實錄、故事、手抄報"等成果匯集交流。縱隊舉辦“‘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攝影巡回展、歌會、故事會、手抄報聯(lián)展、文化藝術節(jié)。
7、申報市委宣傳部、團市委、教育局、少工委聯(lián)合授予"寧德少先隊精神"體驗營牌匾,同時表彰挖掘寧德少先隊精神活動優(yōu)秀輔導員、優(yōu)秀少先隊員。
8、撰寫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提交課題研究資料,申請省少工委授予各基地"道德成長體驗營地"獎牌;優(yōu)秀營地推薦參加“全國級優(yōu)秀營地”評選
9、參與編輯出版"寧德少先隊精神風采錄"畫冊。
10、爭取福安市、溪柄鄉(xiāng)財政支持,發(fā)動少先隊員捐助、社會各界力量資助,形成大力支持弘揚“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體驗營地建設的良好局面。
十、項目評估
(一)啟動前期評估
在項目前期,采取召開會議、訪談、問卷調查、實地察看、攝影等方式,了解各體驗營地建設和活動開展現(xiàn)狀,對弘揚“以我所能盡責任”的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基礎情況進行評估。
(二)運作過程評估
項目運作過程中對共青團福安市委、福安市教育局、少工委、老區(qū)辦、民政局以及福安師范附小、福安實小、福安逸夫小學等有關學校的參與程序,體驗營地的建設、社會化運作狀況,安全保障設施、經(jīng)費的投入等進行測評。同時也對項目運作的新聞效果和社會影響力進行評估,以此為載體促進寧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三)終結效果評估
項目期末組織省市少先隊專家組,采取訪談及聽取相關部門意見方式,了解項目整體執(zhí)行情況。通過對比調查、個別訪談方式,對目標人群相關知識知曉率、行為、態(tài)度等進行測評。對工作制度建設方面進行評估。對體驗營地建設情況和資金投入以及活動利用率進行評估。
弘揚寧德少先隊“柏柱洋”精神
2、創(chuàng)設情境,開辟營地
十一、活動旗幟
![]()
|
2004年10月
課題研究具體事務咨詢電話:13015803536 2815915 聯(lián)系人:阮光清 陳文
課題組辦公室電話:2822636 2826038
版權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所有 備案號:閩ICP備160268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