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
——教學感悟點滴
寧德師范附屬小學 林品昌
那是新學期三年級的第一節(jié)思想品德課。我問學生:“我們學習的這門功課叫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思想品德。”我緊接著問:“為什么要上思想品德課呢”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下來,同學你看我,我看你,再看看老師,仿佛在說:“這個問題,我們還真沒認真考慮過。”看見同學們一臉霧水的樣子,我說老師先給你們說個故事。一聽說老師要講故事,教室更加靜了。于是,我給學生說了下面這則故事:
有一位中國記者到國外去,有一天他到公園去玩。在公園里,他看到一位十來歲的小男孩吃完水果,找了好長時間才找到果皮箱把果皮扔了。記者上前問小男孩:“為什么不把水果皮扔到地上?”“公園這么美,我怎么忍心破壞她!”記者驚訝于小男孩的回答。還是這位記者在國內(nèi)也遇到了類似的事情。可是我們孩子的回答不是“教師教我們這樣做”就是“爸爸、媽媽說亂扔果皮紙屑會被罰款的”。
講完故事,我要求學生們說說對這個故事的看法。孩子們有的說,我喜歡外國的這位小朋友,因為他非常自覺。有的說我也喜歡外國的這位小朋友,因為他能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有的說我們中國的這位孩子也不錯,只是他做這事是為老師、怕罰款而做,這樣就不夠好……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自己的看法。我真為孩子們理解力而吃驚。
上述教例,讓我想到四個字:知易行難。
應(yīng)該說,思想品德課本里所說的許多道理,或者說所涉及的許多是非曲直問題,大部分學生是能夠知曉或辨別的。但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們的許多言行舉止卻時不時與這些道德相違背。這就告訴我們“知”的教育要比“行”的教育要難,道德教育要重生活,重體驗,讓學生身有所觸,心有所感。
行文到此,我又想到了下面的課例:
在赤道地區(qū),一位小學老師努力地“告訴”兒童們什么是“雪”。老師說:“雪,是一種純白的東西”。兒童們就猜測:雪像鹽一樣。老師說:“雪是冷的東西。”兒童們就猜測:雪像冰淇淋一樣。老師說:“雪是粉末狀的”。兒童們就猜測:雪像沙子一樣。老師始終沒能告訴清楚,雪究竟是什么。教后還出了一道考題:“雪的形態(tài)怎樣?”學生的答案是:“雪是又冷又咸的沙子。”
哈伯德筆下的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要知道真正的雪,只有自己到有雪的國度,一如要聽黃鸝的歌聲,就要坐到有黃鸝的樹下,要聞夜來香的清香,就要走到有花的庭院。身臨其境,參與體驗,一切自會不言而喻。
噢,原來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它還是一種親歷,一種體驗。正所謂聽的容易忘記,看見的印象不深,只有親身經(jīng)歷的才是刻骨銘心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不正應(yīng)該如此嗎?